保险业持续发力,筑牢民生保障防线

RFPI大中华管理中心

RFPI大中华管理中心

  1. 课程提供商登录
  2. RFPI美国官网
  3. 登录 / 注册
当前位置: 首页>资讯中心>行业动态>保险业持续发力,筑牢民生保障防线

保险业持续发力,筑牢民生保障防线

发布时间 2025-01-03
在 2024 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,“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” 被再度着重强调。在当下复杂的经济形势下,民生工作作为凝聚民心、稳定社会、推动经济、巩固政治认同的关键,其重要性愈发凸显。在这一进程中,保险业凭借其独特优势,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。


彰显服务民生独特价值


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,在民生保障中具有特殊性与必要性。近年来,其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不断强化,在服务民生保障方面的作用愈发显著。

理赔服务是保险业服务民生最直观的体现。众多保险公司聚焦理赔痛点,大力提升理赔服务质效。以 2024 年为例,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将整体赔付时效压缩至 0.34 天,极大增强了客户的安全感与获得感。

保险的风险分散与经济补偿功能,实实在在地为民众减轻负担、助力恢复。当家庭中有人患上重大疾病,医疗保险可将高额医疗费用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;面对自然灾害、意外事故导致的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,保险赔付资金能帮助受灾群众和企业迅速恢复生产生活。

从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到居家养老服务,从大病保险到 “三农” 保险,保险全方位覆盖社会生活,为各类群体提供风险保障。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指出,商业保险既能弥补政府功能在民生保障方面的不足,又能满足多层次的风险保障需求。


深度融入养老金融领域


我国已正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,截至 2023 年末,60 岁及以上人口达 2.9697 亿人,占比 21.1% ,65 岁及以上人口达 2.1676 亿人,占比 15.4%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,要 “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,扩大普惠养老服务”。

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压力,包括养老保障资金缺口和服务人才不足等问题,发展养老保险成为补齐民生短板的重要着力点。这不仅能满足民众对养老保障的需求,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,还能推动银发经济发展。

与其他金融行业不同,保险业以产业金融方式深度融入养老产业。不仅提供长期稳定资金,还涉足养老社区建设、医疗服务统筹等环节。中国人寿便是典型代表,在养老保险三支柱体系建设中均成绩斐然:在第一支柱为超 600 亿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提供投资管理服务;第二支柱中,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管理规模合计超 1.8 万亿元,为众多企业和职业年金统筹区提供受托和投资管理服务;第三支柱方面,中国人寿寿险公司累计服务近 20 万个人养老金客户,养老险公司发行多款商业养老金产品,存量业务规模超 350 亿元 。


全力守护群众健康福祉


为满足人民群众 “病有所医”“病有所依” 的诉求,商业健康保险积极作为,服务保障功能显著提升。目前,我国有 157 家保险公司开展健康保险业务,累计承保近 8 亿人次,积累的长期健康保险责任准备金超 2.3 万亿元。

随着民众生活水平提升,对健康保障的需求愈发多层次、多样化。保险业新 “国十条” 对健康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,包括扩大覆盖面、丰富产品形式、推动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等。

尽管商业健康险发展势头良好,但仍存在产品同质化严重、保障水平不足等问题。全国医保工作会议为商业保险带来重要机遇,保险公司应借此机会补足短板,如利用医保与商保数据衔接开发针对 “带病体” 的保险产品,鼓励团体健康险业务发展以弥补道德风险。

长护险领域同样存在产品少、缺乏创新,以及保险公司开发推广意愿低等问题。未来,保险公司需推动产品创新,建立风险评估和定价机制,提升产品保障水平与市场竞争力,满足人民群众对长期护理保障的需求。

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道路上,保险业正不断前行,持续加大保障力度,为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贡献力量。